目前,教育信息化在課堂實踐中,或多或少的偏離了既定軌道。信息化裝備的推陳出新,讓一線教師有點跟不上節奏,在教學主體把控上出現失衡,對裝備的依賴性偏大。學生也暫時沉浸于信息化裝備帶來的新鮮感之中,但在海量的教學資源面前,有些吃不消。這種現象在信息化與教育融合初期比較常見。
據四川知名大學某教授觀點,當前我國教育正處于混合式教育階段,所謂混合,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。也就是說,既要發揮教師引導、啟發、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,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、積極性與創造性。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,使二者優勢互補,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。
教育信息化融合發展
教授在回顧二十年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中,認為大致分為三個主要階段,即基礎設施建設階段、強調教學應用階段和反思探索階段。不同時期信息化發揮不同的作用,當然,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也存在差異。何克抗認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目前已進入深刻反思階段,混合式教育充當反思階段的先鋒,我們應當在混合式教育思想指引下,注重“學教并重”,可持續地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,逐步促進教育變革。
教育信息化發展越來越精細化,無論是裝備上還是深入程度上,無可爭辯的對傳統教育課堂帶來沖擊。但這種精細化不應當讓教育課堂喪失本來的面目,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可持續性深度融合才是應有之義。在融合中,它不應逐步代替教師主體地位,同時也不要削弱學生在課堂發揮的積極作用。唯有鞏固混合式教育優勢地位,信息化在助力教育中的作用才是值得肯定的。也只有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磨合中,信息化與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師、學生總會逐漸擺正自己的位置,教育課堂在信息化的輔助下也會漸入佳境。